和平学研究院应邀参加抗战记忆与和平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
发布时间:
2024-09-26
浏览量:
16


9月24日,应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陈列馆邀请,和平学研究院老师陆德婷参加了在沈阳召开的“共促和平 共创未来”抗战记忆与和平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沈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共大东区委宣传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主办,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陈列馆承办,是沈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列入2024年度学术活动资助的计划项目。来自中共沈阳市委党史研究室、辽宁党建网、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辽源市二战盟军高级战俘营旧址展览馆、沈阳大学、渤海大学、潍坊学院11家单位的30余位领导及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从自身的研究领域出发,围绕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抗战遗迹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主题进行了分享与交流。主要涉及的议题包括: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史料收集与研究;二战时期日军设立战俘营、集中营旧址保护与利用;二战类博物馆国际化问题研究;国际和平城市的创建;中国和平文化与和平理念的国际传播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和平教育研究。

在自由讨论与学术交流环节中,和平学研究院老师陆德婷指出,和平教育可以作为将创伤历史带入课堂的有效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观看纪录片、听取幸存者证言、通过角色扮演体验历史故事,老师还可带领学生到博物馆、历史遗迹等地,亲身感受历史的印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国际交流项目,让本国学生和留学生共同学习、相互促进、共同传播这些重要的创伤历史。此外,她还强调,和平教育不仅应关注“消极和平”(没有战争或直接暴力),还应传授“积极和平”相关的主题,例如通过对话与合作等非暴力方式化解冲突(例如校园暴力、家庭暴力等),使“和平”更加贴近生活,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和平的理解,并对推动和维持家庭、学校、社会乃至国家的公平、包容和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注: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原名“奉天俘虏收容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在沈阳设立的一处专门用来关押太平洋战场上所俘获盟军战俘营的战俘营。1942年11月11日,第一批到达沈阳的盟军战俘被关押在位于北大营的“奉天俘虏收容所”临时营区。1943年,为更便于关押和利用战俘,日军建立了一座近5万平方米的新战俘营,即现存的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陈列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国家级抗战遗址遗迹、辽宁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沈阳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和大东区国防教育基地,在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图:陆德婷 审核:张晓丽